10月25日,建筑工程学院党员学生走进烟台市博物馆,开展“传承红色基因,厚植家国情怀”主题实践活动。
建筑工程学院党员学生与退役军人、红色文化爱好者组成专项讲解组,聚焦馆内抗美援朝战争展中战时建筑图纸、军用工程构件、战地营房模型等文物,从建筑结构、材料应用、工程设计的专业视角,解析战争年代建筑工程在战地保障、物资运输中的关键作用。“这张临时桥梁施工图纸,体现了志愿军工程兵在极端条件下的结构创新……”党员学生们的讲解,将建筑专业知识与历史场景结合,让观众在了解工程智慧的同时,深刻感知志愿军的家国担当。互动问答环节中,关于“战时建筑如何兼顾防御性与功能性”的讨论,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学生们对专业价值的思考。

活动设置“红色建筑模型分析与创作”体验环节,党员学生们围绕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地建筑、后方支援工程等模型,开展结构拆解、材料研究与创意复原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,大家通过测量、绘图,还原战时建筑的工程逻辑,同时结合历史背景,感悟建筑工程在国家危难时刻的使命。从简易防空洞的受力分析,到临时医疗点的空间优化,每一处细节都让党员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“建筑不仅是技术,更是精神载体”的深刻内涵。

全体人员齐唱《我的祖国》,展现专业理想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的坚定信念。

建筑工程学院以“专业研学+红色思政”的模式,让党员学生们在解析红色建筑遗产的过程中,既深化了对建筑工程历史价值的认知,又在红色文化浸润中筑牢了专业报国的理想。这种将建筑技术与家国故事相联结的实践,为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担当的新时代工程人才开辟了新路径。